2012年3月30日

不敗傳奇的誕生─BMW GS系列報導5


Created 2012/03/29 17:27                                                    文章原處:人車事新聞
G/S的大賣不僅證明了世人對它的愛載,更成為日後競爭對手們爭相抄襲的對象,來自日本以及歐洲的競爭對手紛紛投入越野車的開發,並同時加強道路使用的功能性。而這個趨勢讓BMW清楚的知道,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多功能車王位, GS的未來將會是趟永不停止的進化路程。BMW在1987年8月24日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發表首次改款的G/S,改款後的車型分別為R 80 GS以及 R 100 GS,傾斜衝程的設計在此已完全被淘汰。R 100 GS撘載的1000 cc引擎再度讓BMW坐擁世界最大排氣量多功能車的王座,除了引擎之外,GS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創新設計的單搖臂後懸吊與車架,對此BMW設計師也決心將這項GS獨有的特色與魅力發揮到極致。
G/S的Monolever後懸吊不只於1980年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更被1983年後誕生的K系列直列四汽缸與隔年發表的大型水平對臥雙缸車所採用,但是創世紀的單搖臂設計在當時依然無法改變軸作用力對車輛的影響,當車輛加速時,後輪受驅動力影響而產生的反作用力將使後懸吊彈簧呈現僵直狀態,並大幅減少對路面的循跡力。根據當時學術界的理論,為了完全抵抗扭力效應對懸吊系統的影響,後搖臂必須要拉長至1.7公尺的驚人長度!Paralever的問世打破了這個僵局,這套系統在1950年時經過BMW開發部總工程師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的實驗,為Walter Zeller’s的賽車研發出具備雙接點與驅動力輔助功能的全新後懸吊系統。但是在成本的考量下,這項設計並沒有被投入市售車的配備且隨著時間慢慢的被遺忘。30年後Paralever再度復出車壇,加寬的傳動軸外殼為搖臂帶來更良好的支撐力,傳動軸驅動後輪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也藉由懸吊系統分散至車架各處。這套懸吊系統最大的特色在於多了一支下方控制臂以及在主軸與後輪間附加的轉軸,新設計為Paralever的避震行程由Monolever的170 mm增加到180 mm, 重量僅略重1.6kg, 而為車輛帶來的穩定效果卻足以媲美長度1,400 mm的超長搖臂!單側傾斜的避震器加上四段可調的設計也再度證明了BMW在創新科技的革新。

全新的GS還有許多改變,例如車架的強化以及由義大利避震大廠Marzocchi設計的telescopic前叉。Marzocchi成立於1949年,利用與BMW參加巴黎─達卡拉力賽的寶貴經驗進行研發,成功將原本200 mm的前叉行程加長到225 mm,這項升級不僅讓避震器在崎嶇的路面保有更優異的阻尼效果,更除去了前叉因受衝擊而變形的疑慮。改款後前制動系統換上了Brembo卡鉗,輪框也改採維修簡便的鋼絲圈輪框以及無內胎設計的輪胎,26公升的大型油箱提供更長的行駛距離,寬大的坐墊搭配小型擋風鏡也讓GS的騎乘舒適性再升級。全新GS在騎乘舒適性的創新另現場媒體深深著迷,BMW也藉此發表會將多功能車的標準再度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除了兩款大排氣量的多功能車外,BMW也特別為德國市場開發出擁有27匹馬力的R 65 GS入門款,該車款在3年內熱銷了1,727輛後於1990年光榮退役。隨後於1988年BMW推出了GS Dakar特別版,藉由當時Eddy Hau與HPN改裝的愛車於巴黎─達卡拉力賽中獲評最佳個人參賽者後,讓這位GS家族的新成員在車壇造成一片轟動,這台歷經地表最艱難賽事考驗的特別版配備了符合人體工學造型的35公升大型油箱,堅固的鋼管車架與整流罩搭配美觀的引擎護罩使全車充滿剛毅威武的線條,性能指標的單坐墊以及行李箱掛架也讓GS充分展現於達卡拉力賽中冒險犯難的精神。自1990年春季開始,對冒險與挑戰充滿野心的GS騎士可以訂購由White Power開發的運動型車架,而自9月份開始所有搭載水平對臥雙缸引擎的車種都配備了第二段排氣設備,這項名為SLS的系統可以對引擎廢氣進行二次燃燒,減少40 %的一氧化碳與30 %碳氫化合物的排放,大部分車主皆樂於接受這項有益環境保護的新設計。
就在GS為10週年慶生的1990年,R 80 GS與R 100 GS再度以全新面貌展現於德國柯隆IFMA車展。第二代GS提供了駕駛座整流片以及造型十足的外露鋼管車架,另外還包括可調式的擋風鏡與避震器彈簧,矩形車頭燈與K系列相同的新儀表版皆為二代GS的特徵,而這也是氣冷二汽門水平對臥雙缸的光輝時代,隨後BMW Motorrad於1994年推出全新開發的四汽門引擎,又將GS帶入傳奇的新一頁。

編輯=葉毓中

2012年3月25日

科學博物館中的民俗知識:東港迎王特展



特展簡介


屏東縣東港鎮聞名全台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傳承已有百年之久,當地信仰中心-東隆宮祀奉的「王爺信仰」,更獲文建會指定為臺灣十大無形文化資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特別與東隆宮合作,自3月16日至6月10日假第二特展室推出《代天巡狩-東港迎王特展》,不但首次將東港迎王代天府在台中全景重現,東隆宮更按舊制恭請主祀的溫府千歲王爺披戴純金龍袍及安坐神轎,在中軍府、班頭、轎班和近三百名虔誠信眾隨行下,依古禮科儀舉行祈福遶境活動,為這項特展隆重揭幕。這是溫王爺首次以全台唯一「純金龍袍」裝扮現身台中,也是這件純金龍袍自2005年後第二次對外公開亮相。
  台灣民間傳統王爺信仰起源於往昔瘟疫盛行、先民罹病藥石罔治時,乃藉助隆重迎王科儀來化瘟除煞。在日治時期,臺灣南部的王爺信仰曾受到壓制,直到民國41年(壬辰年)才重新恢復。於今瘟疫不再,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的王爺信仰,已從請神驅瘟的目的轉為恭請玉帝御史「代天巡狩」千歲爺蒞境督察賜福平安的儀式,其過程仍恪遵古制依循古禮,充分體現王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結構及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
  孫維新館長表示,科博館繼 98年《土地公特展》和100年《媽祖進香文化特展》之後,今年接著與東隆宮合作策劃《代天巡狩-東港迎王特展》,希望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紀錄臺灣重要的宗教文化和民間信仰,同時帶領觀眾從這些儀式過程中,體會民間信仰祈求社會安定的力量和常民生活熱情敦厚的一面。
  東隆宮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盛況規模為全臺之最,再加上壯觀的王船及眾多寺廟與陣頭共同參與,格外受到媒體及民眾矚目。文建會除了指定迎王祭典為臺灣十大無形文化資產,更頒發證書予東隆宮,表彰其在傳承王爺信仰上的貢獻。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以農曆地支丑、辰、未、戌年作為舉行平安祭典的「大科年」,本科年為壬辰年,適逢恢復迎王一甲子,科博館特別和東隆宮共同推出《代天巡狩-東港迎王特展》,希望介紹東港王爺信仰的科儀文化、造船匠藝、陣頭曲藝等,增進民眾對於王爺信仰的認識,進一步推廣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
  《代天巡狩-東港迎王特展》內容共分為「重塑代天府」、「王船設置及祭典」和「萬宗法壇科儀」三大主軸。其中,「代天府」是代表玉帝巡狩的神明在人間臨時停留的居所,也是東港迎王的祭祀中心,一般民眾卻始終無緣窺見內容全貌。在這次特展中重建代天府的王令擺設,頗能營造往昔官府辦公形象,表徵王爺威儀與氣派的文化內涵。
  此外,這項特展也以王船為設計特色,引領觀眾登堂窺奧。擔任協同策展人的科博館周文豪副館長表示,東港素有「王船的故鄉」之美稱,自民國62年改以木造方式製作以來,王船已成為迎王祭典的焦點所在,更是全台王船文化中獨具一格的信仰活動景觀。通常船前後段以龍頭鳳尾裝飾,船身區分為九個面積約略相同的方形堵,彩繪內容教化世人處事態度,深具醒世意味。在展場中的另一個焦點,是民國83年東隆宮打造的一艘縮小比例的王船,依循古禮送給科博館作為永久典藏。平常這艘王船於科博館人類文化廰常態展示,配合這次展覽遷移至特展入口處,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王船的精細構造和民俗彩繪。
  對於傳統民俗宗教祭點有興趣的民眾,也可藉由展場中的祭典和瘟押煞科儀造景,認識祭船、和瘟等祭祀科儀,以及迎王平安祭典中角頭職務的輪任、中軍府安座、造王船、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遶境、祀王、遷船、和瘟押煞、宴王、送王等十三項程序步驟與意義。
  台中市文化局葉樹姍局長應邀出席開幕活動時也表示,透過博物館的展示,可以讓年輕人和小朋友親近傳統民俗文化,一方面經由展示教育活動讓民間科儀代代相傳,更重要的是學習人與天地萬物彼此尊重的核心價值。
《代天巡狩-東港迎王特展》自即日起展出至6月10日止,歡迎民眾把握機會認識迎王祭典的文化內涵,珍惜臺灣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展示規劃特色


台灣民間傳統王爺信仰起源於往昔瘟疫盛行、先民罹病藥石罔治時,乃藉助隆重迎王科儀來化瘟除煞。於今瘟疫不再,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的王爺信仰則從請神驅瘟的目的轉為恭請玉帝御史「代天巡狩」千歲爺蒞境督察賜福平安的儀式,其過程仍恪遵古制依循古禮,充分體現王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結構及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且甫由文建會評選為臺灣十大無形文化資產,並頒發證書予東隆宮表彰其在傳承王爺信仰上的貢獻。本館與東港東隆宮共同舉辦這項展示,將深入詮釋與解析是項無形資產的文化意涵。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當地稱為「迎王」)以農曆地支丑、辰、未、戌年作為舉行平安祭典的「大科年」,本科年(壬辰年‧2012)正值恢復迎王一甲子。東隆宮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盛況規模為全臺之最,再加上壯觀的王船,以及眾多寺廟與陣頭共同參與,格外受到媒體及民眾的矚目。早在前一年,從中軍府的安座、王船建造到開光,已為平安祭典敲響第一鑼。之後,東隆宮隨即啟動今年迎王平安祭典的準備工作,並與本館合作《代天巡狩-東港迎王特展》,以「重塑代天府」、「王船的設置及祭典」和「瘟押煞科儀」三大主軸,呈現迎王平安祭典的角頭職務的輪任、中軍府安座、造王船、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遶境、祀王、遷船、和瘟押煞、宴王、送王等十三項程序步驟與意義,以增進民眾對於王爺信仰的認識,進而提升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

重點展示物件


一、重塑代天府
代天府是東港迎王的祭祀中心。在千歲爺「俯念塵寰疾苦,疹疫妖災」的慈悲心之下,庶民虔敬懇求王駕降臨。此類疹疫佈懼之物,都是王爺要懲罰的對象,所以代天府在人們心中就是賞善罰惡的精神中心,也因此顯現威嚴而莊重信念。代天府的王令擺設,頗能營造往昔官府辦公形象,表徵王爺威儀與氣派的文化內涵。
二、王船(法船)
以王船的設計特色,引領觀眾登堂窺奧。船前後段以龍頭鳳尾裝飾,船身區分為九個面積約略相同的方形堵,彩繪內容教化世人處事態度,深具醒世意味。
自民國62年改以木造方式製作東港王船以來,王船已成為迎王祭典的焦點所在。王船的尺寸、用材、形制、裝飾都足堪為迎王祭典出色的代表。由於王船是代天巡狩千歲爺乘御之神船,也是千歲爺為鎮民押送疫鬼邪祟的法船,所以王船與迎王、送王等重要科儀密不可分,因此從王船起造、開斧、安龍骨、立舟參、完成開光、遷船、遊天河等皆在信眾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東港素有「王船的故鄉」之美稱,是全台王船文化中獨具一格的信仰活動景觀。民國83年東隆宮曾打造一艘縮小比例的王船,依循古禮送給本館作為永久典藏,平常安置於本館人類文化廰的常態展區,此次本館與東隆宮再度攜手辦展,將對王船文化作出更全面的介紹和詮釋。
三、祭典和瘟押煞科儀造景
科儀中道士團與千歲爺代天巡狩共同為境內進行「合境平安」的儀式,因此祭船、和瘟等祭祀科儀,道士團在迎王職能的配合,是東港宗教文化上極為重要的一環:
    1.組團行科*道長主行。
    2.依循古例*法堂演法。
    3.內壇布置*完成聖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 地址: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電話:(04)23226940 
Copyright© 2012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年3月13日

不敗傳奇的誕生─BMW GS系列報導4

Created 2012/03/12 18:14                                                    文章原處:人車事新聞


在超越三十年的今天,G/S除了受到世界無數車主的青睞與尊崇,更是當代BMW象徵冒險精神的最佳代表,BMW Motorrad除了向它獻上最高的敬意,更將在此介紹G/S於越野賽事中的光榮歷史。

就在R 80 G/S問世並創下絕佳銷售成績的同時,BMW立刻決定將它投入越野賽事的最高殿堂“巴黎─達卡拉力賽”,該比賽於1979年首次公開,總長9,500公里的越野路段中,僅有30%的柏油路段,其餘皆是泥地、草叢與沙漠,途中還需歷經攝氏40度至零下低溫的溫差考驗,堪稱是“地表最艱難的賽事”。BMW在1980年首度參賽的情況並不順利,主因是贊助商退出所造成的經費短缺,而BMW越野車隊僅能靠當時法國的經銷商在最後一刻補足預算。即便如此,法國車手Fenouil依然在缺乏贊助商支援的條件下與G/S順利完賽。接下來幾年BMW對賽事的籌備開始漸入佳境,尤其是得到HPN(德國專業改裝車廠)調教的賽車後更是如虎添翼,接連於1981、1983、1984以及1985年獲得4次冠軍,就在G/S於比賽中充分展現自身的實力後,BMW隨後也於1986年底宣布暫時退出越野賽事。
G/S多次在巴黎─達卡拉力賽的成功為BMW吸引了許多新的客源,其中最大宗的就是喜愛長途旅行以及熱愛冒險挑戰的騎士們。這股G/S熱潮不只開創了當時摩托車界全新的級距,也為改裝部品市場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當時除了原廠提供的多元化選擇,改裝廠商們推出的精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接連上市,諸如加大油箱、行李箱、導航系統與擋泥板…等以長途旅行為目的所開發的套件接連推出。而當初於達卡─拉力賽贊助BMW Motorrad的HPN更提供了各式客制化的改裝,可以依車主需求將G/S的休旅性能發揮到極致,儘管當時如此的改裝費用近乎摩托車本身售價的兩倍,騎士們依然對此甘之如飴。為了回應這份熱情,BMW於1984年推出了R 80 G/S巴黎─達卡紀念版,32公升的油箱上標示了顯目的Paris-Dakar圖騰,充滿賽車風格的單坐墊以及行李架也重現了冠軍車的氣勢。
G/S創下如此佳績不只受到車迷的青睞,更成為日後競爭對手爭相模仿的對象,近代日本與歐洲車廠也紛紛投入多功能車的開發,並且皆以越野車為原型增強其道路行駛及長途休旅的功能。但是這些努力,直至今日依然無法撼動GS在車迷心中的地位,因為BMW知道當第一台800 cc多功能車問世之後,GS將不斷以創新與進化持續獨步車壇。
編輯=葉毓中

2012年3月3日

不敗傳奇的誕生─BMW GS系列報導3

Created 2012/03/01 18:19                                                    文章原處:人車事新聞

將時間回朔到R 80 G/S誕生的1980年。在當時,想打造部800c.c.水平對臥雙缸引擎的全地形車可說是種革命性的新概念,但是在超過三十年的今日,G/S已經成為同級車中各家廠牌爭相抄襲的對象,BMW Motorrad在此對世界上最優秀的冒險運動摩托車 ─ G/S獻上最高的致意。
G/S在70年代後期開始量產,BMW高層對這台概念車感到無比驚喜並寄予厚望,然後在BMW媒體發言人Kalli Hufstadt以及記者Hans Peter Leicht於1980年1月在厄瓜多成功完成2200公里的艱難測試後,BMW已做足準備要在媒體界投下一顆歷史性的震撼彈。就在1980年的9月1號,一切準備就緒,全新BMW R 80 G/S在法國南部的亞維農(Avignon)市於國際媒體前盛大發表。所有參與計畫的BMW成員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這台由概念誕生到實體車發表只經歷了短短21個月的新車,到底會讓記者們產生什麼反應。
800c.c.排氣量的BMW R 80 G/S不僅是當時排氣量最大的越野車,最高168km/h的極速也讓競爭對手望塵莫及,底部離地218mm的高度與200mm/170mm的前/後避震器行程讓越野車的特性展露無遺,但是媒體的注目焦點都集中在〝Monolever〞後單搖臂,這項創新設計較傳統避震器減輕了2公斤重量,而抗扭力卻增加了30%,這樣的特性可以大幅減少橫向作用力對避震器的影響,167公斤的乾燥重量造就了最輕的800c.c.摩托車,電子點火系統與前輪碟煞的配備更是當時史無前例的設計。但是長途越野車的概念在當時是否能被接受一直是個疑問,而這些疑問在G/S絕佳的操控性與媒體熱烈的回應下一掃而空。新車的出現不僅成功震撼了媒體,更讓當時的摩托車雜誌視G/S為BMW最傑出的兩輪作品。總結所有G/S的試駕報告,BMW證明了他們以大膽創新的概念,完美打造出嶄新的全地形車。
就在G/S驚艷各方之後,BMW決心將新車推向市場,媒體的正面評價達到了超乎預期的效果,在1980年9月19號的IFMA國際摩托車展中,大量的摩托車愛好者將BMW展區擠的水洩不通,而訂單更以翻倍的速度成長,直到1981年結束,共計有6,631台G/S售出,這表示每5台由柏林工廠出廠的車輛中,就有一台是G/S。G/S為BMW的銷售量帶來了決定性的優勢,而這股優勢在30年後的今日依然屹立不搖。
編輯=葉毓中